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发帖

从西沙旺到幸福河:老烟台的“西部大开发”

2011-05-08 09:03:27
来源:水母网

    水母网5月8日讯(YMG记者邵壮摄影报道)  找寻过西河,回忆了东河,那些加了盖、消失在人们视线的河流引起广大市民的兴趣。本期《最美烟台》继续溯源之旅,带您去探寻一条特别而又流淌着许多传奇故事的河流———“幸福河”。
    按照市排水处副处长曲培亭的说法,烟台市区曾经有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共38条,有的是明河,有的是暗河,但现在来说,大都已经加盖成了马路。幸福河应当是里面最为特别的一条———首先与自然形成的河道不同,悠悠近5公里长的幸福河其实是一条人工河;其次,幸福河所贯穿的“西沙旺”,见证了烟台发展历史上一段触手可及的沧海桑田。

    无人烟“西沙旺”,一条人工河带来希望

    寻找幸福河的过程并不轻松。从烟台史志办公室出版的《烟台老街巷》等书中,记者都没有发现有关“幸福河”的记载,而从1949年印制的“老烟台地图”上看,这条河向西到了今天的三站批发市场一带,就已经是尽头了。
    显然,在老烟台人的眼中,“幸福”一带,没有太多值得书写的故事。或者说,很少有人去记录那里发生的事情,因为处于烟台市区西部的“幸福”过去叫做“西沙旺”,顾名思义,曾经是一片茫茫的大沙滩,寸草不生,杳无人烟。这片沙滩其实是夹河口泥沙冲积与海浪反冲击形成的。每当大风吹起时,这里便黄沙滚滚,尘雾弥天,不适合人类居住,也不可能存在河道。
    记者对幸福河的溯源过程,在幸福10村的“坐地户”、今年72岁的陈希海老人那里出现了转机。“我的祖籍在日照,当时老家很穷,我老爷爷为了生计就推着小推车离开了家乡,上面推着我五叔每天赶百十里地,走了近10天才到了烟台,然后坐船到了东北去做生意。老爷爷经过西沙旺一带,发现这里有河有海还有果园,挺不错的,就把老家的三个兄弟介绍过来定居了。”老人回忆,这大约是1920年前后,说明那时的西沙旺已经有人居住,并有了一条人们生存必需的淡水河。
    终于,在幸福街道办事处,孙德胜主任翻开的1997年编纂的《幸福镇志》中,有了关于幸福河的最初记载:“幸福镇无自然河流,只有 1915年为西沙旺排涝挖成的一条幸福河,该河发源于只楚镇的娄子山、乳子山,流经新桥村西,向北至幸福四村、九村林带入海,合长2700米,河床宽10米,流域面积3.9平方公里,属季节性河。原幸福河流经幸福四村、五村经三里桥入海,全长4500米,1977年,沙旺统一规划,综合治理,将河改道,现流经幸福四村、九村地域入西海,旧河道仍保留。”
    孙德胜说,本来幸福无河,只有夏天汛期时自然形成的一些弯弯曲曲的小河沟,为了娄子山以及附近区域的排水防汛,人们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加以挖深、完善。最早叫什么名字已经无从考证,后来因为该河主要从当时的幸福公社流过,就被称为“幸福河”。

    3省69县移民扎根,成为最早原住民

    至于开辟修建幸福河的工人,就是像陈希海老人曾祖父那样的“闯关东”者,后来成为了西沙旺的第一批居民。据记载,早在1890年前后,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,天灾人祸、民不聊生,农民暴动此起彼伏。苏北的盖县、赣榆,山东的日照、诸城、莱阳等地的贫民辗转落荒来烟,有的被骗到外洋当劳工,有的从这里“闯关东”谋生。因为大风等天气原因,船无法起航,一些闯关东者便携家带口滞留在西沙旺,搭起了马架房(就是用树枝和山草搭起的窝棚)暂住下来,以乞讨、当雇工为主,兼垦种一点粮食、瓜菜,当时大约有三十几户、一百多人,成为了烟台市区西部最早的原住民。几首描绘当时西沙旺生活的艰难童谣,至今许多老人仍记忆犹新。关于环境,那是“西沙旺地儿荒,零零星星几个庄,黄沙从秋刮到春,提来咸水洗衣裳”。关于吃饭,则是“一天三顿饭,早晨汤、中午糠,晚上稀饭照月亮……”

    引进苹果,黄沙滩渐渐有“绿色”

    烟台开埠之后,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,一些外商和中国资本家云集烟台。随着幸福河的修建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沙旺汛期的涝灾,吸引了外来的投资者。1917年,中国招商局轮船公司烟台分公司与福山县达成协议,先后廉价购买了西沙旺的120亩沙地,成立了“芝圃果园”,从美国引进了“青、红香蕉”苹果树苗,开垦试种,获得成功。从此,烟台苹果从这里开始了西洋苹果与本地苹果嫁接的历史。
    之后,很多外商和烟台资本家看到有利可图,纷纷以传说每亩两银元的超低价格购买西沙旺的沙地,像美孚洋行、德顺兴钟厂、醴泉公司、福泰商行等30多家“著名企业”均榜上有名。这是烟台发展史上名副其实的“西部大开发”,资本家买下土地后,招募当地农民垦种,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,果树开花结果,茫茫的大沙滩变成一片绿洲。由于西沙旺有了人烟,尽管住户分散,形不成村落,但终于被人们所承认,统称为“侨户村”。但是,这里的生活环境虽然得到改善,村民的生活潦倒依旧,一年的收成经过官府、地主、资本家的层层压榨,基本所剩无几,使得西沙旺濒临于“年年有灾荒,十年九不保”的绝境。
    直到1945年8月24日烟台首次解放,大浪滔滔,洗涤了这片土地上的污垢。幸福、新胜、得利、芝罘屯4个村相继开始大规模规划果园,建国之后的头三年,栽种果树1500亩,苹果产量提高了15倍。到了1959年,这里苹果的年总产量达到了1300万斤,百分之九十出口到苏联、日本、保加利亚等国家,个儿大,皮儿薄,汁儿多,瓤儿脆的青、红香蕉苹果也一度成为烟台苹果的代名词。

    幸福河变迁:从母亲河到臭水河

    在幸福九村的老年活动中心,对于正在打牌、跳舞的老年人来说,那些艰难的日子就像一幅青涩挂图,遥远却又历历在目。10多个老人七嘴八舌地讲起了记忆中的幸福河。
    1951年全民整修幸福河,是几个老人都提到的话题。“经常刮台风,一涝就把两旁的庄稼全给冲走了,颗粒无收,全家人都得挨饿。”孙乃英今年78岁,她回忆说,为了根治西沙旺历年涝灾宿疾,1951年开始进行了防汛排涝的大工程,4个村调了2000多名劳力,没日没夜大干了16天的时间,将贯穿西沙旺中部的幸福河,改造成了一条长达4500米的防涝中枢。“那时男女老少齐上阵,凌晨2点起床,4点赶过去就开始干活。里面的泥沙都是一筐一筐地抬出来,深的地方有四五米,浅一点的地方也有2米左右,根本没有偷懒的,也没有喊累的。”几位瘦弱的老太太全部参与过这场工程,孙桂兰老人自嘲地说:“包括从附近山上挖黄土运来改造沙质土壤,苹果丰收连夜抢收苹果,幸福的女人没有不干活的,就连孕妇和七十多岁的老人也会被安排相对轻松一点的活。俗话都说,‘幸福的女人,安上尾巴就是驴’!”
    虽然是一句调侃,但反映出的是“幸福人”用劳动改造生活,用乐观追求幸福的决心。幸福河改造之后,提高了汛期的排涝能力,一旦发生洪水就会尽快排入河道流入大海。开始,由于这条河附近居民并不多,也没有什么工业污染,因此也一度被称为“清水河”。

    10年加盖,幸福河流淌于地下

    后来,随着幸福河上游的工厂逐渐增多,多数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入幸福河,让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又脏又臭。陈希海回忆说,曾经有几次洪水漫过了河床,臭水横流,甚至污染了地下水源,让原本喝起来甘甜的井水也变得苦涩起来。随着沿岸居民的增多和污染的加剧,让“蚊蝇漫天”、“臭不可闻”、“垃圾河”成为年轻人对幸福河的记忆。
    从1996年开始,幸福河的加盖工程陆续展开,经过10年的时间,这条困扰居民的臭水河几乎已经完全被埋入地下,沿途打听,人们都会指着脚底下告诉你,“幸福河就在这里”。如今想要看看曾经的幸福河,只有到三里桥附近的烟大铁路轮渡码头北侧才能看到它的入海口,自西向东穿过环海路,在同三高速路零点立交桥东面入海。看着波涛卷着浪花,让人不禁沉浸在对幸福河的无限追忆中,一条曾经保一方水土,见证了“西沙旺”从沧海变桑田再到都市的百年人工河。

返回列表